写材料落实(实践、调研)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8条)

2024-08-14 0 725

写材料落实(实践、调研)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8条)

 

1.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出处:唐·孟郊《劝学》。原文:“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释义: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比喻:只有亲身实践,才会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孟郊的诗,虽说用语有时候会略显生涩,但是道理直白明了,显而易见。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说明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些“恐吓”的语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公文中可以说是“老生常谈”,所以这句话能用到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而且,古往今来,关于实践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这句不常见,可出新意。比如,“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出处:西周·姬旦《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原文:“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起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释义:原意是:有的人安坐而谋虑治国之道,有的人起来执行治国之道。“与其”“不如”是后人加的。今意是:坐着谈论大道理,不如亲身实践。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要反对坐而论道,崇尚起而行之;反对高谈阔论,崇尚实干苦干。而且,这句话的对比句式,很能在强烈的反差中说明道理,且既有古意,又有新解。比如,“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说再多关于“谋事”“创业”的大道理,也如不实实在在地干出一番事业。

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出处:清·顾炎武语。“清谈误国”乃是顾炎武批评魏晋清谈之风的总结之词,具体见其《与友人论学书》。后常用“空谈误国”。

释义:只是泛泛而谈地讨论国家大事,终究会耽误国家发展,只有真正地脚踏实地地做事,才能够兴盛国家。强调少说空话,真抓实干。

用法提示:魏晋时期,清谈之风大盛,有识之士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而不是挥军北伐,收复中原。后世对此一直颇有微词,顾炎武便是其中之一。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常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十分钟,那么部署一分钟就够了,剩下的九分钟都交给落实。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4.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原文:“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释义: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办事的时间,耽误办要事;浮华而脱离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办理重要的事务。强调干实事,干正事。

用法提示:这段话是王羲之对谢安说的,但有意思的是,这两位都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清谈大家。“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不是当时之所宜,亦非今天之所宜。不行动,再宏伟的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不落实,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公文写作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谈”和“文”都不要,我们应该摒弃的是那些与实际工作无关或者远多于实际工作的“谈”和“文”。比如,“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我们应该对虚夸浮躁和华而不实的不良作风予以严肃批评,对“废务”和“妨要”给予当头棒喝。

5.天下之事,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原文:“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释义:听别人的话也不难,难的是依照别人的话办事。可以引申为听取群众意见不算难,难的是让群众的意见实现。

用法提示:纸上谈兵总是要比领军上阵容易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口绽莲花的壮年赵括能够轻而易举地取代成熟稳重的老将廉颇。在公文写作中,越难的事情就越要强调,让实践距离理论更近一步,或者说无限接近。“天下之事”一句可以用于说人,也可以用于说事,尤其是关于群众的事。因此,党建方面的公文是可以引用的,后面还可以加上一些考核的内容。比如,“天下之事,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也许实践和理论不能一一对应,不能严丝合缝,但是退一步,就更远一步。

6.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出处:唐·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原文:“唯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亦有选录。

释义: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喻:知易行难。

用法提示:韩寒的电影《后悔无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也即我们平时经常说的“眼高手低”。在公文写作中,“知之非难,行之不易”不是告诉我们“行”太难了,都别做了;恰恰相反,这句话是说,我们要知难而进——这就是中国式的哲学,强化你前行动力的不一定是利益,还可能是困难。比如,“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怎么学才能学深学透,怎么做才能做好做实,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在学习教育伊始就当好好厘清的基本问题。

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原文:“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古人有言”指的就是西汉·刘安等《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释义:与其站在河边看着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幻想着鱼儿到手后的场景,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出一张渔网,让愿望实现。比喻:空空羡慕,徒有愿望,不如动手去干来得实在。

用法提示:“不如退而结网”明显比“不如归家织网”华丽得多,这也可能是前者“后来居上”的原因之一——毕竟,“前四后六”式的句子还是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的。从“临渊羡鱼”到“退而结网”,是一个从眼睛到双手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行动到行动的过程。在公文写作中,这是一句前后对比句,指出错误之后马上提出了解决方法,写作内容也可如此衔接——指出错误做法之后,用这句话引出解决方法。比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抓落实,我们要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急躁是不行的,浮躁更不行。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修身》。原文:“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释义:即使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达。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强调踏实笃行的重要意义。用法提示:成功的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只会一事无成。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讲的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用在段首无疑了。比如,“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伟大的成就也总是跟随在一连串小的成功之后。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比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亦用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如果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那句俗语:不知天高地厚。荀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除了用于一般的重视实践的作用,还可以用于调查研究中的“俯下身子”。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这一好传统,练好调查研究的内功,提升驾驭全局、运筹帷幄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10.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出处:唐·孟郊《劝学》。原文:“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释义:凡事应该自己动手去做,别人在学习上所得的收获不是自己的本事。比喻:只有亲身实践得到的,才是自己的。别人做得再多,也与自己无关。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增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等方面,用的时候要注意侧重点。比如,“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关键还是要一步一步地把我们自己的路走好。

11.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修身》。原文:“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比喻: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用法提示:墨子是现实主义者,在诸子百家中最重视实用,他反对孔子甚至儒家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他们主张的繁文缛节不仅没用,还浪费钱。所以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否洞悉本质。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既可以用来强调少说多做,还可以用来要求谦虚谨慎,二者是“名誉扬天下”的必要条件。比如,“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所谓:“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少说多做的实干派。

1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出处: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晏)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释义: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用法提示: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晏子使楚”,楚国人本想用齐国的盗贼羞辱晏子,没想到却被晏子将了一军。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典型形式。

13.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原文:“殷(仲堪)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释义:一个盲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一个深水池边。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还形容面临极危险的情况而不自知。

用法提示:殷仲堪的眼部有残疾,“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他的参军和他开的玩笑,这个典故也被称为“桓殷危语”,“桓”指的是桓玄。这句玩笑话现在一般比喻:不依靠理论指导地胡干,没有调研地瞎干。在公文写作中,这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一是用于提醒,后面接我们不能这么做,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二是用于批评,后面接造成了什么危害。比如,理论一旦脱离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便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1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这句话出现的背景就是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中学课文《西门豹治邺》。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西门豹问怎么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广施仁义。魏文侯就对西门豹说了上面那段话。在公文写作中,无论关于为学的内容,还是关于为政的内容,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是不可靠的,拍脑袋做决定,更会贻误大事。只有在实际的探索中,才能发现真问题。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义: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深入认识事物的根本或者道理的本质,就必须自己去亲身实践。这联诗主要是说实践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陆游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在公文写作中,很多人总是感叹,调研报告、考察报告、游学报告等文章中很难写出什么文采,其实不是的,我们要知道事情与典故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懂得灵活运用。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16.论必作,作必成。

出处:北宋·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原文:“使天下士皆如言,论必作,作必成者,其功名岂少哉!其可不为一言。”也即“论必做,做必成”。

释义:议论了就一定要去做,做了就一定要努力做成功。比喻:不可尚空谈,而要做实事。

用法提示:苏轼这篇文章后来被刻在一块碑上,即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现在山东平阴县东阿镇铁杨村,不过已经不是宋碑了,而是金代住持僧人德进的复制碑。在公文写作中,别看这句话短,却含着深刻的实践意识和求是精神,可以作为一条要求放在段前,也可以作为排比句的一部分。比如,我们要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超级耐心,有“论必作,作必成”的务实品行,才能在公平正义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1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释义: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比喻:人们往往会被看到的假象所蒙蔽。

用法提示:《放言五首》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很多句子都为后人津津乐道,比如《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对张无忌说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就是《放言五首》(其三)的颈联。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提醒,即表面的现象并不等于内在的真实,继而引出方法,即看破表象,深入实践,可与“群众路线”连用。比如,“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处:明清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作者、编者皆不详。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释义:知识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后悔只懂得一点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比喻:既要有学识,也要付诸实践。

用法提示:前一句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后一句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操,才知其中难易。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王阳明的那句名言“知行合一”。在公文写作中,知行合一也是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对于青少年而言,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公务员而言,不仅要注重学习理论,还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学习时间 写作素材积累 写材料落实(实践、调研)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8条) https://guidebook.top/323.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