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诗词宝典——收尾篇     

2024-08-19 0 746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收尾篇

 

目录

一、坚持(积累)

二、鼓舞(激情)

三、展望(信心)

四、总结

 

一、坚持、积累

 

1.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新论·崇学》。

原文:“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释义:凿井的人,都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挖的,最终挖成了极深的井。比喻:每件事情几乎都是从极小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坚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用法提示: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却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这个道理很常见,但是这句话不常见。它既讲明白了道理,又不落俗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劝学,也可用于谋事,也可用于学习方面,如培训班动员大会、新员工入职仪式上的讲话;在工作方面能用的场景就更多了,如要求干部员工“将改革进行到底”“将项目建设到底”的时候,用起来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大雅·荡》。

原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用法提示: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同身受,一个新的事物兴起,开始总是会有很多人做;不久之后,能剩下一半的人就不错了;再过一段时间,就更没几个人了。为什么那些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还在一遍一遍地被人反复使用,或是写在本子上,或是贴在桌子上,就是因为坚持不下去的人太多了。在公文写作中,最适合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情况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如反腐倡廉、改革开放。

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

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释义:如果水积聚得不多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比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积蓄深厚的力量。

用法提示:水与舟是比喻中常用的喻体,尤其是水,因为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和生活息息相关,会让人有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最常见的就是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古文中,句子中间带有“也”字,会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即使很生硬的语言听起来也不会很生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发言稿的末段段首,暗有安慰之意,表示即使目前没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绩,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厚积薄发,坚持到底。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释义: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比喻:每一件事情都是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的,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为什么没有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呢?因为这句太俗了。有的时候,用典不仅要用得准,还要用得奇,用不常见的话表达常见的道理,才会脱颖而出。“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这类远大的事情,都是以“毫末”“累土”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一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5.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释义: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东海。象征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沧海”,即东海。

用法提示: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后世收录之书不绝,如葛洪《抱朴子》、张华《博物志》等。茅盾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为什么说是“道德意识”呢?因为这个故事彰显了一种伦理道德品质,一种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鼓励大家不要自怨自艾,要努力坚持下去。比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我们要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即使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到底。

6.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状留》。

原文:“阳温阴寒,历月乃至;灾变之气,一朝成怪。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比喻:事物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用法提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原始的出处就在“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不过,前者多说坏事,后者则常说好事。而“积土成山”,则出自荀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公文写作中,凡是与“量变”“质变”有关的事情,全都能用到这句话。比如,“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始终保持一份坚忍执着,巩固反腐败取得的压倒性胜利。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释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用法提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也许能够赢得一时,但是终不长久。苦熬不如苦干,这个时代需要真正有能力,而且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只有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清风自来”。在公文写作中,你可能见过太多强调量变的句子,而这句,则是强调质变。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关键表述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反腐败斗争成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转变。势头喜人,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告子上》。

原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释义: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做事无恒心,难以收效。“暴”通“曝”,成语“一曝十寒”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厉害的还会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比如孟子,他非常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所以他的文章一般都很有趣味。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孟子举的这个是反面的例子,所以我们也要反着用。除了学习,这句话还可以用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等多个方面。比如,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出处:唐·魏徴《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释义: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形容坚持做好做完一件事情是大难事。

用法提示:李世民并不一直都是“唐太宗”,光环也有暗淡的时候,他也会懒惰,也会享受。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魏徵就会站出来。《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一次苦心劝谏,先扬后抑,颇有成效。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这句话来勉励大家,坚持到底。对象可以是季度、年度项目,也可以是没有时限的事情。比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防腐戒奢不容易,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我党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人民交出管党治党新答卷。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释义: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比喻: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用法提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在做事的时候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的人生梦想殿堂。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积累,可以用在读书、学习、工作、努力等各个方面。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学问是一件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也是一个辛劳的过程。如果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释义:骏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到达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比喻:做事应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用法提示: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出自屈原《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后来也比喻贤才,如韩愈的《马说》。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比较适合用在那种与人较量、比试的场合。比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更能持久。

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原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释义: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比喻: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轻言放弃。

用法提示:朽木,即如它的本义,腐朽的木头;常比喻不堪造就的人,如《论语·公冶长》:“子曰:‘朽木不可雕也。’”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也比较长,也是在说坚持,不过它侧重的是坚持与不坚持的对比、努力与不努力的对比,后面的内容也可以是与“对比”有关的。比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紧抓不放,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1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释义:如果对事情的完成过程能像对开始做它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了。比喻:善始善终,才能成功。

用法提示: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在分享经验时,强调了两个字:下山。说明“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也启示人们,如慎初而未能慎终,往往容易酿成人生之憾。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从正面鼓励大家,要想避免功败垂成,重在做到慎终如始。这句话还可以用在一个时间段即将结束的时候,也可以指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比如,“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从一辈接着一辈干的愚公精神,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都提醒我们: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干劲不减,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14.君以此始,亦必以终。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原文:“(楚庄)王见右广,将从之乘。屈荡户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终。’自是楚之乘广先左。”

释义:事业或人因此而兴,也因此而亡。现多比喻:有一个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好的终点。

用法提示:鲁宣公十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邲之战,也叫两棠之役。战争双方是晋国和楚国,结果楚军大败晋军。当时,楚国军制分左广和右广,期间,楚庄王想乘坐右广,被楚国大臣屈荡阻止了,理由是应该从一而终。所以从那以后,楚国的乘广就改以左广为先。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来强调既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始,那么就要坚持下去,以期取得一个好的结果。比如,“君以此始,亦必以终。”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15.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原文:“《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

释义:仔细、谨慎地开始动手做某件事情,自始至终毫不怠慢,就不会有窘迫之患。强调既要有一个好的开始,也要坚持下去。

用法提示:《书》,指《尚书·周书·蔡仲之命》,不过文字略有不同,

原文是:“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也许左丘明觉得改写之后的更符合《左传》的气质,或也许他所看到的《尚书》和今天的不一样。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特别之处在于,既强调了开始,也强调了结束,所以可以用在下一件事情开始之时。比如,“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九十多年来,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二、鼓舞、激情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出处:北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释义:拄着竹杖,曳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披着蓑衣,任凭烟云风雨,也要泰然一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用法提示:苏轼写作这首诗时,已经是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了,但是他却毫不在乎,即便是出门遇雨,他也能泰然处之,吟咏自若。抗压能力绝非一般人所能比。在公文写作中,尤其是在部署类的文章中,这两句词可以用来鼓励大家淡定地对待已经发生或者可以预见的困难,笑看前行之路,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无论对象是企业,还是个人,或是国家,这两句词都能表达发言者的坚定信心!

2.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出处:唐·尚颜《送朴山人归新罗》。

原文:“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离心寄何处,目击曙霞东。”

释义: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比喻:前途无量,坚持下去,理想必将实现。

用法提示:这是唐代僧人尚颜送给外国友人的友善祝词。在公文写作中,尤其是在新的一年,万物向新,对于各行各业的人们来讲,新一年的征程开始扬帆,新一度的航行开始起锚,此时,就可以用这联诗为大家鼓舞士气、递送祝福,鼓励大家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

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出处:唐·李白《上李邕》。

原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释义:大鹏总有一天会乘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形容诗人豪情满怀、直冲青云的志向。

用法提示:曾经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白赠给李邕的干谒诗,然而并不是。那时李白还年轻,游渝州时,谒见了刺史李邕,但李邕不怎么待见他。临别之际,李白便写了这首诗。这一联是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鹏”的典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示只要遇到机会,就会乘风而上,必将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原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释义:不登临长城关口就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经征战了二万里。形容一种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

用法提示:这里的“不到长城”有表和里两层含义,表面上的意思是没有登临长城关口,内在的意思是不去北上抗日。所以说,这两句词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可以放在最后一段的段首,用来表示决心,激励自己和大家,一定要走到最后、获得成功。比如,“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

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原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释义:险要关隘、漫漫长路确实都像铁一般难以逾越,不过不要紧,现在让我们重整旗鼓,出发向前。表达了作者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跃然纸上。

用法提示:我们都听过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歌词很好,气势也很豪迈,但却不适合用在公文之中。在公文写作中,无论是书面材料,还是讲话材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词用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都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尤其是涉及重组、改革等相关问题时,用之最佳。

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处: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八)。

原文:“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释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以前比喻:是金子迟早是会发光的;现在比喻:历尽辛苦之后,终会得到回报。

用法提示:刘禹锡一口气共写了九首《浪淘沙》,这是第八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诗人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了从自我经历中获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启示。在公文写作中,要注意“虽辛苦”和“始到金”之间的转折和对比,这样的诗句煽动性一般都很强,无论是用在自己的总结报告里,还是用在领导的讲话稿里,都能起到加油鼓劲的作用。这里再给大家演示一种用法,比如,我们大多时候都是在“千淘万漉”,但是终将“吹尽狂沙”。

7.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原文:“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释义: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见分晓。比喻:输赢成败,只有到了结局才会知道。

用法提示:人生路漫漫,路上的很多事情,不到结束的时候是不知道谁输谁赢的。其实很多时候,困难远没有你想象的可怕,胜利也没有你想象的遥不可及。输赢的定局,绝大部分取决于你相信什么。你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成功就是早晚的事。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失败者,那么你只能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生活。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适合用在表示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的文章中,尤其适合收尾。比如,“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同志们,我们终点见。

8.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处:唐·杜荀鹤《小松》。

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释义: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比喻:也许现在还籍籍无名,但终有一天会名扬天下。

用法提示:松树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植物,在诗人笔下的出镜率很高。但杜荀鹤独辟蹊径,写“小松”,自喻之意不言自明。也许很多人不看好我们,没注意过我们,但是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该像小松一样,不断地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料,不断地朝太阳的方向探望,最终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在公文写作中,小到一人,大到一国,这条道理都适用。将这联诗放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很能起到鼓舞作用。比如,“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虽然我们现在的工作成绩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但是未来我们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9.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出处:南朝·沈约《咏芙蓉诗》。

原文:“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释义:水池中的水之所以发出绿光,是因为在等我释放红光。展现了诗人自信的神情和清高的品格。

用法提示:沈约所处的具体年代实在是很难界定,他的一生七十多年,经历了南朝的三个朝代:生于宋、仕于齐、盛于梁。所以他的诗,可以说是“渐入佳境”,越到后面越华丽。比如这首,又红又绿,两种颜色混在一起本是大忌,无论是穿衣还是作诗,但在沈大文豪的笔下,却毫无违和感,反而有“画龙点睛”之妙。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更适合用在写于年末的文章中,表达“最后一公里”的意思。比如,“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如今大局已定,成功只待我们最后一步了。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下面的群山,豪情满怀。形容一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用法提示:杜甫的诗歌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纪年,有的即使没有标明哪年哪月,也会有清晰的线索。这首《望岳》,普遍看法认为,这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联,明显来自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尤其是“会当”一词,能够传达出对未来无限的信心。另外,它也可以用来表示高瞻远瞩。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经济贸易和国家关系上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增信释疑,通过平等协商来扩大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11.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出处:北宋·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原文:“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释义: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一是形容对伊尹、姜尚等人的崇拜,二是形容对未来的无比信心。

用法提示:考中进士的王安石自愿在外为官十余年,为的就是体察民情,为百姓、为国家做些实事,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变法的机会。就在这时,宋神宗即位了,王安石直接拜相,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可以用来形容如今正在做的事业,是“功在千秋”的。比如,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如此方能实现“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2.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出处:北宋·司马光《之美举进士寓京师此诗寄之》。

原文:“结发声华盛,无疑屈未伸。何妨久垂翅,从此欲惊人。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行当解故褐,不惜化京尘。”

释义:雄鹰乘着东风直上天际,大鲲借着海浪顺势而起。比喻:年轻人要有远大志向,在时代复杂的潮流中要与时俱进、乘势而起。

用法提示:能够考中进士,在古代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比如今考上大学可风光多了。尤其是在宋朝,那个文官“称霸”的时代,一旦有人高中进士,就会有各种的作诗祝贺、当面恭贺。不过可惜,这个“之美”的身份还不甚明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达对未来的无限信心,展望自己会像鹰、鹏一样,展翅高飞,遨游天空。比如,“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在经济全球化面前,人们不是完全被动、毫无作为的,而是可以引领世界发展大势,主动而为,为增进人类福祉做出贡献的。

13.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

出处:战国·尸子《尸子·恕》。

原文:“农夫之耨,去害苗者;贤者之治,去害义者。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

释义:虎豹的小兽还未长出有花纹的皮毛,就有吞食牛的勇气;天鹅的幼鸟羽翼尚未丰满,已有遨游四海的雄心。比喻:杰出人才开始就具有远大的志向。

用法提示:尸子,原名尸佼,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尸子》中有“宇宙”一说,是迄今在我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鼓励新人,或寄希望于新的项目,虽然刚刚开始,但是新人(或新事物)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比如,“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14.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出处:唐·孟郊《百忧》。

原文:“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朝思除国雠,暮思除国雠。计尽山河画,意穷草木筹。”

释义:壮志的心像宝剑的光芒,直冲云霄,贯通星辰。形容决心要做一番大事业。

用法提示:据说孟郊这一生只有过一天的舒心日子,就是他进士及第的那天:“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虽然那年他已经四十出头了。其他时间,孟郊都是在“百忧”中度过的,不是忧这个,就是忧那个,故有“诗囚”之称。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作文章结尾处的鼓励之语最合适不过,是壮士,就要有射斗牛星之心;不做成事,誓不罢休。比如,“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15.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

出处:南宋·文天祥《生日和谢爱山长句》。

原文:“故人忆我能远来,虹光满袖生琼瑰。一杯相属慰岑寂,使我发笑愁颜开。簸扬且听箕张口,丈夫壮气须冲斗。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

释义:夜深,我拂拭宝剑,宝剑发出的碧光寒气逼人;我与你握手相互约定,共赴战场。形容扬眉剑出鞘、丈夫赴国难的壮怀豪情。

用法提示:先不说别的,就看诗题中的“生日”二字,够现代吧!这说明,南宋时期的某些口语,已经和现在差不多了。谢爱山是文天祥的好朋友,文天祥给他写过很多诗,如《别谢爱山》。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诗重在表示大家一起奋斗,创造美好未来,可以是上级与下级,领导与员工,或者民族、国家之间。比如,“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16.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出处: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原文:“息驾非穷途,未济岂迷津。独立大河上,北风来吹人。雪霜自兹始,草木当更新。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释义:若不是严寒的冬天,白雪覆盖了大地的一切,又怎会有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欣欣向荣。形容冬景自有其独特之处。

用法提示:蒲津关是一个古关,作为黄河重要渡口和秦晋之间的重险之地,最晚从战国开始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与它有关的人物、事件足够写一本书:韩信追击魏豹,七国之乱中七王约定从此关入,曹操西攻马超、韩遂……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饱含哲理,可以用来讲道理,或者作为激励之语:美丽的阳春是经过肃杀的严冬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样,越伟大的成功越要经历艰难困苦。比如,“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三、展望、信心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释义: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用来形容,有远大理想,便要想办法去实现它。

用法提示:王之涣用洗练精辟的语言,饶有理趣地阐述了“如想望远须得登高”的道理,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格言警句,向来被人们视作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象征。可惜,今天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面黄河东岸的鹳雀楼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鹳雀楼了,而是后人重建翻修的。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这联诗表达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想看到好的风景,就要上楼;想得到好的成绩,就要前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新的一年,未来无限,我们要继续昂首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新的天地,推动××事业再上新台阶。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担心层层浮云遮挡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比喻:要想不被琐事困扰,不被困难圈住,就要站在最高一层,居高临下,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用法提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王安石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他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也难怪,王安石作这首诗时,才三十岁,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着登飞来峰的机会,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各有分工。“欲穷千里目”描写的是将来时,“不畏浮云遮望眼”描写的是现在时,不过两句的用法与效果是一样的。

3.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尽心上》。

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释义:(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寓意:每前进一步,看到的景色都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不断进步。

用法提示:这表面上是在说东山、泰山之高,实际上是在说人的眼界,即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要用高人一等、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对象可以是工作业绩,也可以是自身素质等,这样的好句子可谓不可多得,所以赶快加入收藏夹吧!顺便说一句,元稹《离思诗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就是化用的“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这句话。

4.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出处:西汉·刘邦《鸿鹄歌》。

原文:“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释义:天鹅飞向天空,一下就能飞数千里。比喻:人有雄才大略。

用法提示:能够确定为刘邦所作的诗,目前只有两首,一首是《大风歌》,另一首就是《鸿鹄歌》了。这首诗是刘邦对着戚夫人唱的,背景是他想让刘如意代替刘盈成为太子,而在张良的建议下,吕后请出了商山的四位贤士,即“商山四皓”,改立太子之事这才作罢。第一句中的“鸿鹄”,其实就是天鹅,这里指代刘盈。陈涉曾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流传至今。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对别人取得成绩的夸奖,比如,某国近年来发展迅速,颇有“鸿鹄高飞,一举千里”之势;也可以作为对自己团队的鼓励,比如,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我们要有“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的志向,相信自己做成事,才能做成事。

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原文:“(齐威)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释义: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就做出惊人的成绩。

用法提示:这是齐威王回复淳于髡的问话。不过,这个故事的版本也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史记·滑稽列传》,但最早的却是《韩非子·喻老》,不过两位男主不再是齐威王和淳于髡,而是楚庄王和伍举。“(楚庄)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包含安慰和展望两种意思。比如,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但是不要紧,以后我们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6.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出处: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原文:“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释义: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形容对明年、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用法提示:唐朝的诗人多如繁星,初唐就已崭露头角的也不少,比如著名的“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在“文章四友”中,杜审言绝对算不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他有一个真正是佼佼者的孙子——杜甫。杜审言一生以诗闻名,更以狂闻名,这首诗中便有些蛛丝马迹。在公文写作中,这种在当时看起来狂但是在后世读起来豪放的诗句,特别适合放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用于激励听众,展望来年。尤其是“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颇有几分明年成绩更胜今年的意思。

7.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释义: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比喻:未来的路一帆风顺。

用法提示:这首诗最早见于唐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后来被历代“诗选”“诗评”“诗辩”等书所辑录。那是一年冬末春初,王湾由楚入吴,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有感成诗。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适合用于表达“未来可期”,在新年伊始可以,在年末的时候也可以。比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用多年的改革发展,向世界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和繁荣发展的脉动活力,奋斗的中国正逢其时,追梦的我们未来可期。

8.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原文:“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释义: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这里的景色装点得更加美丽。形容对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信心。

用法提示:大柏地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地方,毛泽东同志曾率领红军主力在这里取得了由井冈山转战赣南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不过,这首词却不是写于胜利之时,而是四年之后,毛泽东同志重返大柏地的时候,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触景生情,欣然命笔,写下此词。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可以用来表示,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装点眼前这片江山,让今朝甚至明朝更加好看,特别适合用于年末工作总结和新一年的工作部署。比如,“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复兴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正铺展开来。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

原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释义: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比喻: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用法提示:李白一共写了三首《行路难》,句式、字数都不一样,但是抒发的感情、诗作的风格都差不多。第一首《行路难》,尤其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联,广为流传,通俗易懂。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诗特别适合用在最后一段段首,鼓励大家毫不畏惧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10.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出处: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亲自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诗题也作《残句》。

释义:我自信我的一生将有二百年,那当然以手击水就是三千里。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

用法提示:这一联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写下的,全诗已经想不起来了,就只记得这么两句。但仅从这一联“残句”中,我们就能看出诗人的恢宏气魄。这两句诗的面向对象最好是青年学子或者刚入职的新员工,鼓励他们要以最豪迈的姿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11.天生我材必有用。

出处:唐·李白《将进酒》。

原文:“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释义: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体现了一种高度乐观的心态。

用法提示:无论什么乐府旧题,只要被李白看上了,那他写的基本上都是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将进酒》就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之前、之后也有很多人都写过,可惜在他的光芒照耀之下,几乎全军覆没。在公文写作中,用这句诗的时候最好结合一下大环境、大背景、大时代,需要注意的是“材”字,千万不能写成“才”字。比如,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那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成为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时代需要的人才。

12.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出处:清·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原文:“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释义:多多借助好风之力,送我扶摇直上青云。比喻: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用法提示:在《红楼梦》中,这首词出现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的笔下,那是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当时,薛宝钗的心里也许另有所想,但是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可以用于鼓励大家抓住大好的机会,不负青春,创造出一番大事业。比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希望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把冰雪运动各个项目开展起来,让冰上项目强项更强;把没有开展的项目也开展起来,促进冰雪运动在我国全面开展。

1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处: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原文:“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释义: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整个天空。比喻:即使老时,也还能有一番作为。

用法提示:这也是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的唱和之作。白居易的诗是《咏老赠梦得》,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回信劝他,希望他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老年观。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理解为无论什么时候努力都来得及,而不仅仅表现年老而已。比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希望广大老同志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14.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出处:清·林则徐《出老》。原句:“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释义:大海以天际作为其岸,当我登上高山的时候我就是最高峰。形容一种舍我其谁的无比自信。

用法提示:这联诗的

出处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这是一副对联,出自林则徐少年时一个关于巧对的佳话。当时,林则徐的老师带着他们去游鼓山,一时兴起便出了一句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同学之中只有林则徐对了出来,那便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比较适合用在那种对内的场合,为大家树立起我们必胜、必能实现目标的强大信心。比如,“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伟大梦想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15.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处:清·李鸿章《入都》(其一)。

原文:“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释义:这一万年来都是谁书写了历史?即使是去三千里外,也要浴血杀敌、立功封侯。形容一种想要创造历史的豪迈气魄。

用法提示:李鸿章二十一岁入选优贡,自老家安徽合肥入京,去参加第二年的乡试。十首《入都》组诗便是他入京时所作,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在一定程度上,他也算是实现了当初的理想。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鼓励大家要做青史留名的人。这名,可以是创出事业的功名,也可以是一身正气的清名。比如,“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青史留名与官阶并无本质联系,而是与做事相联系。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

16.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释义: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做成这件事情呢?形容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无比的自信。成语“舍我其谁”即出自此处。

用法提示: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正是因为孟子有这样的人格修养,所以气势浩然才得以成为《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中的“我”可以代指一个特殊的群体,后面的内容可以是时代背景,然后是“我”应该怎么做。比如,“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17.千载之勋,一朝可立。

出处:北魏·许谦《遗杨佛嵩书》。

原文:“因此而举,役不再驾,千载之勋,一朝可立。然后高会云中,进师三魏,举觞称寿,不亦绰乎!”

释义:把握好机遇,可以建立不朽的功勋。比喻:机会难得,时不我待。

用法提示:许谦是北魏的开国功臣,也是立国二十一功臣之一。当时后燕慕容垂来攻北魏,许谦便写信给后秦雍州刺史杨佛嵩,希望他能够助一臂之力,并许以关内侯。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勉励之语,表示时机正确,正好建立一番大的功业。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我们国家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节点,“千载之勋,一朝可立。”广大干部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四、总结

 

1.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出处: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原文:“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释义:回望上山时走过的林间小路,苍苍茫茫,一片青翠。比喻:历经许多的困难与艰辛,最后终于站在胜利的制高点,再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虽然满是坎坷与荆棘,却依然美丽。

用法提示:“诗仙”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在他的诗中,我们看不到悲伤与凄苦,只有潇洒与豪迈。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动员、宣讲类文章中,用来鼓励干部员工,勇于战胜困难;也可以用在总结讲话中,借此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风雨征程,说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进而表达对干部员工的感谢之情。比如,“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却总忍不住回首过去的一年,回味一下那些曾经的瞬间。这样的梳理会使我们更容易重温自己的初心,增添继续前进的动力。

2.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出处:明·唐寅《画鸡》。

原文:“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释义:(鸡)平生不敢轻易鸣叫,但一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比喻:平时没有惊人之举,关键时刻会让世人刮目相看。

用法提示:也许唐寅的另一个名字更能牵动我们的记忆——唐伯虎,“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更是闻名遐迩。这联诗的意思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差不多,却比后者还要自信,因为其中有个“不敢”。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如果用在自己身上,难免会显得不够谦虚;但是如果用在整个团队身上,就可以表示对长久以来努力的肯定,又不失些许豪放之情。比如,“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大家一直以来都在默默耕耘,然而量变终将带来质变,促成爆发式的增长。

3.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原文:“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释义: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形容相聚时的热闹场面。

用法提示:《文选》之所以又名《昭明文选》,是因为其编者萧统英年早逝,谥号“昭明太子”,后又被追尊为“昭明皇帝”。最为重要的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如果没有他和它,很多美妙的篇章,我们现在都看不到了。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诗可以作为一句结语,用在最后总结发言时,或对即将结束的见面、对话、会议、宴会等进行总结。比如,“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本次会议之所以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大家一贯的开放包容的态度和登高望远的智慧。

4.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出处: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原文:“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释义: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洗涤,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形容一种归来立即出发的急切心情。

用法提示:李白长期在匡山隐居读书,所以他称匡山为“旧山”。古时人们认为这是李白出游成都、重庆等地的归来之作,但是近人认为他是因为没有得到苏颋的重用,所以回到旧山。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一年结束或者某件事情结束之后,从梦想起航的地方再出发,成绩斐然,马不停蹄。比如,“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5.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人间世》。

原文:“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释义:一个事物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变得纷繁巨大。比喻:任何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尽管在初创之时微不足道,等到将要完成的时候就一定会发展得非常巨大。

用法提示: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引用这一古语。1956年2月,董必武同志为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题词就是“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伟大的事物或者伟大的事业,如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就是一个由“简”到“巨”的过程。所以,在谈论党的历史时,在说到中国的未来时,都可用之。比如,“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6.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出处:当代·朱相远《中华世纪坛序》。

原文:“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释义:文明的火种,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断绝过的,只有我们中华文明。显示出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用法提示:曾有“四大文明古国”之说,即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而古巴比伦,只留下了一个“空中花园”的传说;古埃及和古印度,则早已不复从前。只有中国的文明未发生断裂,从远古走来,一直到现在。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与中华文明、文化相关的段落和文章中,能让整篇文章的风格变得慷慨激昂、豪迈自信。比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今天,面对世界一体化的趋势,面对别国的文化影响,我们绝不能让自己的文化慢慢衰退和慢慢灭亡,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7.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出处: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原文:“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释义:寿命和天地一样长,光华如同日月一样。比喻:某人某事非常伟大,万人景仰,青史留名,足以同天地日月相提并论。

用法提示:这是屈原沉江前的作品,不知道这“涉江”之名是否已经预示了结局。不过最后,屈原还是实现了他“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的人生理想。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可以用来歌颂已经过世的伟人,还可以用来形容重大的事件,或者一种永恒的精神。

8.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出处: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原文:“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释义:自古以来青史留名的功臣谁不知道,今天看到当代人建立的功名更胜于古人。形容今人更比古人强。

用法提示:一生都渴望建功立业的岑参曾两次从军边塞,先是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掌书记,后来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可惜都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过他的诗歌成就却得益于这两次出塞经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鼓舞大家,当前所从事的工作事业,即使不能填补空白、创造历史,也不会比历史差。比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国人的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国的担当。

9.为国立功,可以永年。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

原文:“将军宜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

释义:为国家人民建立功勋,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得到延长。鼓励为国立功,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用法提示:申屠刚是东汉、西汉之交的人物,他曾在王莽的新朝任职,后来成为汉光武帝刘秀的太中大夫。他的诗很能代表那个时代普遍的追求功绩的昂扬拼搏精神。在公文写作中,“为国立功”的可以是某些人以及他们做的某些事,所以这句话可以用来纪念去世的伟人,用来表彰英雄模范,用来勉励任重的军人等。比如,“为国立功,可以永年。”一批又一批的军人们,他们默默无闻为国奉献,是他们让人民安心生活、工作,是他们让中国脊梁更硬。

10.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出处:南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原文:“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释义:攻占三秦之后的刘邦志得意满,回向东进,为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形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要再接再厉。

用法提示:辛弃疾写给友人的词,几乎都是既勉励友人,同时也激励自己,比如这首,还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君王”说的是刘邦,辛弃疾希望南宋朝廷也能够像汉高祖那样,收复失地,回到原来的地方。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既包含着对过去的总结,又有对未来的憧憬,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如果是上面总结、下面规划的文章,这两句词最好放在中间;如果只有总结,则放在结尾便好。比如,今天,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一定不能因此而停步不前。“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我们要做到,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矢志不渝地将改革进行到底,再接再厉推动改革再上新台阶。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学习时间 写作素材积累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收尾篇      https://guidebook.top/455.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