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出处:清·林则徐两广总督府对联之上联。“海纳百川”出自唐·李周翰注《三国名臣序赞》:“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出自《尚书·周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释义: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比喻:人要胸怀宽广,善于包容。
用法提示:想必大家也是从小学起就不断地被这句话“洗脑”,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海纳百川”的又有几人呢?胸怀是很重要的,无论你是基层员工还是领导干部,拥有宽广的胸怀,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会让你以后的路越走越宽。尤其是像五四青年节大会这种特殊的场合,“海纳百川”可以说是必备良“典”。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原文:“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释义: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果牢骚太多,会有碍身心健康;对于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代领袖的宽广胸怀和无限气魄。
用法提示:“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句可谓家喻户晓。林语堂的朋友曾邀请他给自己的新客厅题字,他想了许久,才挥笔写下四个大字:“常想一二。”为什么是这四个字呢?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常想那一二、不思这八九,人生不就事事如意了嘛!这也许就是大师的智慧吧。如果是说修身养性,整句用没有问题;如果是说业务工作,最好只用“风物长宜放眼量”。
3.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兼爱中》。原文:“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释义:强大者不控制弱小者,人多的不占人少的便宜,富人不欺侮穷人。比喻:各种各样的人都要做到和平共处。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外交方面。比如,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坚持“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走和平发展道路。
4.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出处:商·伯夷、叔齐《采薇歌》。原文:“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此诗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相传为伯夷、叔齐所作。
释义:用凶暴取代凶暴,那是分不清是和非。形容以暴制暴的方式不可取。
用法提示: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被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但在伯夷、叔齐眼中,他却只是一个“以暴制暴,不知其非”的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对谁错,我们也无须争辩。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也可以用在与我国的和平外交相关的文章中。比如,“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中国是一个有胸怀、爱和平的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用发展面对历史、面向未来。
5.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出处:清·姚永朴《旧闻随笔》。原文:“(张文端)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
释义:你写信给我就为了墙的事情,你让他三尺地方对你又有什么妨碍呢?比喻:些许小事,不值得斤斤计较。
用法提示:“六尺巷”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姚永朴的《旧闻随笔》算是比较权威的。故事中的六尺巷,今在安徽省桐城市西南,巷道两端的石牌坊还刻着“礼让”二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作为论据或者事例,放在文中。比如,“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应该作为人生的一把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隐喻人生修养的境地,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
6.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形势解》。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释义:海不拒绝点滴的水,因而能使自己这样浩瀚;山不拒绝一土一石,因而能使自己这样崇高。比喻:人只有胸怀宽广、兼采众长,才能做成大事业。
用法提示:管子以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为喻推及人,即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听取各种意见,兼收各种知识,这样可以博采众长。《管子》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放在“大局”条目之下,讲胸怀,讲大局。比如,“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政者有了宽广的胸怀,国家就会兴旺发达;人民有了宽广的胸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和睦。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处:近现代·鲁迅《自嘲》。原文:“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释义:对众人的指责怒目而视、冷眼相对,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比喻: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用法提示:鲁迅散文写得非常好,古体诗也是一流水平。根据鲁迅的日记的记载,鲁迅受到郁达夫、王映霞的宴请,并结合七天前的谈话,有感而作《自嘲》,当时同席的还有柳亚子夫妇。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之心,而“孺子牛”本身就代指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公仆。比如,党的干部要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品德,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
8.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送纵宇一郎东行》。原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释义:大丈夫岂能为区区小事萦怀,应该把偌大的宇宙看得如同小米。体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同志的巨大襟怀。
用法提示:纵宇一郎也就是罗章龙,他和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同学,而且同是新民学会成员,两人过从甚密。毕业后,罗章龙准备去日本留学,毛泽东特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胸怀、气度,因为是讲修身的,所以对象比较宽泛。比如,“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壮阔的胸怀,山一样崇高的气度。
9.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出处: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原文:“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释义:那高傲的气概使豪杰之士佩服,放荡不羁从不肯落在他人身后。展现了一种风华正茂、豪气干云的情怀。
用法提示:李白因“李璘案”被流放夜郎,临行前写了这首诗给他供奉翰林时的好朋友辛判官(姓名不详)。这里有一个历史的巧合:当年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随风直到夜郎西。”多年之后,李白自己也被贬到夜郎。可惜,已经逝去的王昌龄不能回诗给他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提倡为人做事需要的一种精神、一种豪情。比如,“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坚决整治为官不为,持续推进机关作风整顿,激励干部不甘人后、奋力争先,使夙兴夜寐、激情工作成为常态。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而》。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义:君子心胸开阔,神安气定。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形容胸怀坦荡,方能毫无杂念、心神安宁。
用法提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做个坦荡的君子,而不做戚戚的小人。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对象是青少年,就可以要求他们从小养成坦荡的胸怀;如果是党员干部、普通职工,就可以鼓励他们做事正派,不欺事、也不怕事。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拥有旷达胸怀不仅可以使人们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还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
11.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
出处:唐·厉霆《大有堂》。原文:“好风油幕动高烟,今岁仍逢大有年。下国难留金马客,此邦宜著玉堂仙。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深院日长铃索静,花阴晚到簿书边。”
释义:原指在绘画、作文之前,心中早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象。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
用法提示:厉霆和他的《大有堂》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但是“胸中元自有丘壑”一句,苏轼用过,黄庭坚用过,成语“胸有丘壑”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特别适合用在大局意识方面,既然什么都在胸中谋划好了,做事时自然水到渠成。比如,“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我们要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
12.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出处:战国·鬼谷子《鬼谷子·决篇》。原文:“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释义:以过往之事来思考它,以将要发生之事来推论它,以平时素常之细节来丰富它,经过之上三点觉得可行,那就可以决定了。比喻:观察问题时要用变动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不可墨守成规。
用法提示: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比较一个神秘传奇的人物,关于他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带上“据说”“传说”“据传”等字眼。而《鬼谷子》一书却是实实在在的纵横家的“教材”,权谋策略、言谈辩论纷至沓来。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为“做出决定”提供了一种方法或路径。所以在提到做决定、制定方针政策的时候,可以用作参考。比如,“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做决定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参考很多方面的信息,一是从前人的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规避风险,二是对未来有所预期,三是从平时身边发生的事情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1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出处: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原文:“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释义: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无法治理好一方地区的。
比喻:如果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得从这件事情的全局考虑,否则很难成功。
用法提示:清朝有一个在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文学流派,叫作“桐城派”,陈澹然就是晚期的一分子,他与李鸿章、陈宝箴、黎元洪等近现代人物皆有交往。在公文写作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是从时间上来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从空间上来说的,不一定要放在一起用,后者会更常用。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
14.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出处:西晋·陆机《文赋》。原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释义:创作理念驰骋想象,片刻之间浏览古今,一瞬之间周游世界。形容艺术构思的想象具有自由性和超时空的特点。
用法提示:陆机的《文赋》是我国较早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主旨在于讨论种种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可以用于要求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历史感,还可以用来表示思维的跳脱、谋划的周全、统筹的得力等,“古今”“四海”涵盖了时间和空间,能和“大局”联系在一起。比如,“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时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识大体、顾大局,这样才能有大作为。
15.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原文:“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释义: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比喻: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心中毫无波澜。
用法提示:贺知章一共写有两首《回乡偶书》,其一我们都很熟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是武则天时期的状元,这在唐朝诗人中是比较少见的。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一样,形容一种对世事的态度;也可以像“出淤泥而不染”一样,表现一种对权钱的作风。比如,“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16.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出处:俗语,出处不详,较早见于现当代·浩然(梁金广)《艳阳天》。原文:“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拿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劲儿,不能露出一点马脚来。”“稳坐钓鱼台”也作“稳坐钓鱼船”。
释义:任凭风浪迭起,都稳稳地坐在钓鱼台上。比喻:无论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用法提示:浩然是我国著名的农村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有126万字,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在公文写作中,虽然这句话的出处不知,但是并不影响它的广泛使用。这句话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作排比句的一部分。比如,“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17.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原文:“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释义:苍茫暮色中,刚劲的青松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飞舞的云雾也显得从容不迫。比喻:遇见再复杂的情况,也要从容不迫,稳步前进。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前后的内容最好是“较为不好”的事情或者情况,如此方能显出“从容”之意。
18.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原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释义: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轻松自如。形容一种超然物外的风神气度。
用法提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之后便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当时即将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尤其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两句,更是广为传唱。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可以侧重一个“稳”字,体现一种无所畏惧、满怀信心的豪迈气概。比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转型困难等难题,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与定力。
19.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出处:唐·李白《观放白鹰二首》(其一)。原文:“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释义:捎句话儿告诉那些燕雀,不要叽叽喳喳相互吵嚷不休,你们要看到那云霄还有万里之高呢!比喻: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鸣得意、斤斤计较。
用法提示:谁是燕雀,谁又能飞万里高,诗人不言,但我们自明。这种诗句的形式和字数不相一致的杂言诗,李白有很多,这与他狂放不羁、不拘一格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警醒大家,不要做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要有长远眼光、大局观念,向着那“云霄万里高”飞去。比如,“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0.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出处:唐·白居易《新制布裘》。原文:“但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释义:大丈夫贵在使天下民众、万物都能受到惠益,怎么能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呢?形容有作为的人致力于为民谋福祉,而不是只关心个人利益。
用法提示:这首诗是白居易早年任地方官时所作,因为中年以后的他已经是“保温杯里泡枸杞”,人不关我、事不关己了。而“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一句却颇有些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余韵。在公文写作中,“兼济”的对象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世界;“一身”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国家。所以,这句话既可用在为党为国方面,也可用在国际关系方面。比如,“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快速发展的中国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在自身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向周边和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